2024年4月27日,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黨委舉辦了“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的重要講話跨學科集體學習讨論會”。本次會議由馬子博老師主持,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應急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團隊教師全程參與,雷曉康教授、何君安副教授、王淑珍教授、聶建亮教授、吳玉鋒教授、梁炜講師、司林波教授、徐娟副教授依次進行了關于研讨主題的交流與分享。學院黨委書記窦争光進行了會議總結發言。
雷曉康教授彙報的主題為《吹響西部發展的新号角——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的重要講話》,基于地理視角之胡煥庸線、曆史角度之史家評論以及習近平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的最新定位證實了西部地區的戰略地位。緊接着從宏觀時間線的角度回顧了黨領導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曆程,指出了黨中央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發展,始終将西部地區發展放在全國發展大局的重要位置。最後闡述了西部地區發展的内容要素。其中包括,以産業為主攻方向,要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産業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以生态為高壓紅線,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築牢國家生态安全屏障;開放作為築造高地,要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提高西部地區對内對外開放水平;統籌發展與安全關系,提升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以民生為大國之基,要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何君安副教授彙報的主題為《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底蘊和世界意義》,報告之初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明确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曆史文化底蘊,通過“中國何以是中國”這一深刻發問,指出了中國是“天下”國家、文明型國家以及現代民族國家。其中,作為“天下”國家,其具備開放性、包容性、平等性及互惠性的特征,明确天下需要治理以及政治正當性來源于人民認可的思想深度以及實行德治、養民、發展各民族的互惠關系、發展各民族的互惠關系、發展公共文化事業、維護天下公共利益的制度與實踐;作為文明型國家,文明是立足多民族共存的現實、以赢得多民族認同、促進多民族共同發展為目标并通過建立統一國家來實現這一目标從而顯現自身之文明性的文明,是多民族統一的文明型國家;作為現代民族國家,它具有國家形式,與作為曆史文化共同體的民族存在根本性差别。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世界意義,要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多民族共同發展和交流交往交融,才是處理民族問題的大道。
王淑珍教授彙報的主題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西部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多維貧困識别》,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态化幫扶機制,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确定了研讨的問題為: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态化幫扶機制創新西部農村勞動力低收入者的多維貧困識别。接着闡述了貧困相關研究,指出以往研究提出了多維貧困指數及其解構,其中阿馬蒂亞·森的能力貧困理論認為,貧困是“可行能力”的多維度剝奪。就相對貧困标準來說,相對貧困更為複雜;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相對貧困判斷标準;目前低收入人口的動态監測較為困難。就政策學習帶來的啟發而言,西部地區應增加農村勞動力人口的教育支出,加強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對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全局觀念與合作精神教育以及對全面鄉村振興和減貧政策宣傳。
聶建亮教授彙報的主題為《社會保障促進鄉村振興》,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中,習近平強調要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了完善與鄉村振興戰略相契合的農村社會保障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接着以時間為基線,深入剖析了包括集體保障與家庭保障相結合階段、集體保障退場與制度性社會保障探索階段以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完善階段在内的各階段農村社會保障發展軌迹及其成果。在此過程中,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呈現逐漸完善的趨勢,其發揮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可以說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為其奠定了助力鄉村振興的基礎。就社會保障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解析來看,具體體現為農村社會保障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相契合;農村社會保障助力破解鄉村振興中的人才、土地困境在内的多重困境。而在發展中就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缺陷,制約社會保障助力鄉村振興效果的制度缺陷就包括結構維度的農村社會保障項目體系殘缺;水平維度的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普遍偏低以及管理維度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機制尚未理順。針對現存的制度缺陷,應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項目體系建設,與時俱進補齊項目短闆;穩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着力解決農村社會保障資源緊缺的問題;理順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機制,完善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機制,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效率。
吳玉鋒教授彙報的主題為《培育銀發經濟經營主體推進農村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首先引入了銀發經濟的基礎定義與基本前提,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産品或服務,以及為銀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産業鍊長、業态多元、潛力巨大。接着闡述了銀發經濟經營主體培育的重點面向,主要包括多元主體協同要素保障缺位,具體體現為銀發經濟主體經營産業扶持政策缺位、銀發經濟主體經營資源供給不均衡不充分以及銀發經濟主體經營監管機制還未建立;市場主體發展格局亟待轉型,具體體現為傳統型向新型轉型不足、生存性向發展性轉型不足以及封閉性向開放性轉型不足;經營主體技術和内容亟待創新,具體體現為經營主體技術亟待創新、主體經營内容亟待創新以及資源供需對接管理亟待創新;主體産業全鍊條優勢亟待融合,具體體現為銀發經濟産業鍊待完善、創新鍊與産業鍊融合不足、人才鍊支撐作用待加強以及資金鍊保障作用待加強。主體經營戰略需要長期規劃,具體體現為銀齡消費市場需長期規劃不夠、農民參與産業發展有待深入以及城鄉銀發經濟循環存在“堵點”。因此針對此類重大面向,應構建政府引導的經營主體培育保障體系,推動經營主體産品與服務協同轉型,深化銀齡産業技術與服務内容創新,推進經營主體全周期多鍊條發展形态以及制定社會效應相結合長期戰略規劃。
梁炜講師彙報的主題為《以科技創新助推内陸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報告伊始便明确了陝西建設内陸改革開放高地,關鍵在于從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向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科技創新是促進經濟體從傳統外向型經濟轉向開放型經濟的核心要素。緊接着從科技創新支撐内陸改革開放高地建設的優勢視角指出,陝西作為科教大省,科教資源優勢始終保持全國前列,基礎研究積澱深厚,源頭創新能力顯著;平台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服務經驗日益豐富;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等新産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而優勢之下呈現出來的障礙也亟待克服,包括與開放型經濟相關的高技術産業研發活力相對不足,與開放型經濟相關的科技成果本地承接能力有限。針對科技創新呈現出的障礙,為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要強化頂層設計,充分發揮科技對于内陸改革開放高地的支撐作用;強化開放合作;強化産學研融合與軍民深度融合;強化産業-科技融合發展;強化供需對接以及強化績效評估。
司林波教授彙報的主題為《加強生态環境分區管控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報告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築牢國家生态安全屏障。這為推動西部地區加快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報告從生态地位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平衡經濟發展可持續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以及實現生态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共赢層面闡釋了加強西部地區生态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原因。接着引入生态環境分區管控制度以開展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标,以空間單位為核心構建起“質量目标-管控單元-準入清單”差異化空間管控體系,為了更好地實施與應用生态環境分區管控應優化生态環境保護空間格局,促進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減污降碳以及強化“兩高”行業源頭管控。最後對于加強生态環境分區管控對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意義而言,其有利于優化生态環境保護空間格局,确保生态安全;有效遏制環境惡化,促進生态修複;推動綠色産業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赢。
徐娟副教授彙報的主題為《新質生産力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一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重要講話》,報告開始以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精神為切入點,突出了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而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新質生産力作為其路徑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性、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主要包括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兩大内容要素,其中技術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聚焦西部地區的新質生産力評估來看,西部地區新質生産力發展整體水平較低,大多數年份落後于全國其他地區;新質生産力穩定增長,地區内部差異較大等,因此要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打造西部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平衡新質生産力與傳統生産力的關系,加快傳統産業升級和提質增效。
學院黨委書記窦争光進行了會議總結發言,充分肯定各位老師結合自己研究方向和學術積累所做的學習體會分享。指出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必須要堅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跟國家重大決策、重要政策、重要會議,發揮學科特色和隊伍優勢,做出理論闡釋和學術研究,并及時落實到教學科研和育人實踐中。要求全院師生要堅持融會貫通學,立足崗位學,結合實踐學,凝心聚力,主動作為,推動學院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